漫谈青少年自杀问题

2016-05-28 11:09:14525

 
自杀是一个人,以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,它是一种人类生理、心理、家庭、社会关系及精神等各种因素混杂而产生的偏差社会行为,它也是一种沟通方式,有人藉由它来传达情绪、控制人、换取某种利益(精神上或实质上的),更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及无价值感。
 
日本心理学家宫城音弥于1977年提出自杀的三种定义:
 
观念上的自杀:是指有实现倾向的自杀,自杀者仔细构思了断自己的方式,对死的方法感觉魅力,但未必有清晰之死亡欲望,而观念的实现在意志减弱状态中完成,死的观念有时无法为其他观念所制止。
 
感情上的自杀:发生于「任何事都无聊,自己无价值,没有活下去意义的」想法时,源自心情、体验失败而丧失自信、内心深处的情结。
 
意志上的自杀:欲以自己之手夺取自我的生命。
 
影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压力、亲子关系极不和谐、家庭气氛不好、缺乏家庭支持及家庭问题,如暴力、酗酒、吸毒、自杀;以及学校压力如课业学习、同侪相处及异性交往,也会影响青少年自杀的意念。
 
青少年自杀之高危险群可分为三。
 
第一高危险群是具有家庭问题与学校适应问题的青少年,现存忧郁、缺乏问题解决力、酗酒与药物滥用的身心问题。
 
第二高危险群是在学校适应不错的青少年,却面临一些家庭问题及个人身心问题、或是家庭生活正常但有现存身心问题的青少年,正面临一些学校适应或是异性交往问题。父母的离异与分居不一定会导致青少年自杀,却会增加青少年负向情绪反应或对外在所有人事皆采负向诠释,这些无效因应行为会使这个青少年成为自杀高危险群。
 
第三高危险群是目前无面临任何家庭及学校压力,但有现存身心问题的青少年,其本身是属于忧郁、缺乏自信、问题解决能力差、或有酗酒、滥用药物等问题的青少年,或许他们目前可能没有自杀的意念,但是任何生活压力事件极易使他们有轻生之举。
 
防治青少年自杀最佳的措施,是给予青少年一些防卫自杀的武器,例如,教他们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、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、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。如果能在事发前实行必要之防治措施,许多的自杀是可以避免的。
 
遇到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时,最佳且最简单的评估方式是直接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意念。如发现此人已有明确的自杀计划或准备,绝不可忽视或置之不理,须立即探取危机处置措施。
 
 
一般人认为企图自杀的青少年是没有任何征兆的,事实上,青少年自杀前常会呈现下列几方面警讯:
 
一、行为的改变:若成绩滑落、很难专心、饮食与睡眠的习惯变动(过量或不足),对嗜好失去兴趣,把心爱或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、妥善处理个人的事、物,从已经是很小的朋友圈中撤离,孤立自己,尤其当抑郁伴随着这些明显行为的改变持续长过一个星期时,当予以特别注意。
 
二、口语的线索:当听到青少年提及:「我觉得生命很没有意义。」「我厌倦透了生活,活着很没有意思。」「我好希望我死了。」「你会为今天所做的后悔。」「你不会再看到我在这儿打转了。」「没有我,大家会更快乐些。」以及一些其他类似的口吻。或是看到青少年撰写与死亡有关的诗、散文或小语时都应特别注意,探索其是否有自杀意图的揭露。
 
三、思想的重点:当青少年出现下列想法,如:极度想逃避他们无法忍受的情境,如学业上的失败、家中的困境、没有朋友;想终止一无法解决的冲突;或是想加入一位已经去世的家人或朋友的行列;想要被惩罚、避免被惩罚、报复、控制;潜意识地想成为一位受难者时均有可能采取自杀的举动。
 
四、外表上的线索:体重减轻、表情平淡、疲倦、眉头深锁、垂头丧气、忧郁、悲伤、退缩、不想动、仪表不整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有时显得激动及坐立不安。当情绪由悲哀转变成正常或高昂时须特别小心,此为高度危险期。
 
五、环境上的线索:1. 重要人际关系的结束。2 .家庭发生大变动,如财务困难、搬家。3. 显示出对环境的不良因应,并因而失去信心。
 
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天的赐予,任何人,包括自己,都无权加以伤害、剥夺、取代。但生命本身需要细心用心的经营管理,才可能有内涵和深度。要活出生命的色彩,要发挥生命的意义,我们必须热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。
 
 
文/张学岭(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)
 

报名1879计划,请点击我要报名

实时了解1879信息,请关注1879公众号